民国style:最最最时尚的国潮服饰来袭!

来源:古玩收藏艺术品鉴定 时间:2023-05-11 07:54:59

民国服装是古代服装和近代服装的转折期,出现诸多汉族、满族和西洋等等风格的多样性格局,但民国服饰的审美和朝向,仍旧深深植根于传统服饰的框架之上。


(资料图)

遗迹一:帽子等首服

作为“衣冠古国”,首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创立于明朝,盛行于清朝的“瓜皮帽”,在民国期间常与长袍马褂配套穿着;牢固耐磨的“毡帽”,多为农民、工匠及市贩等劳动者所戴;凉帽、风帽(又称“观音兜”)、抹额等,在民国初年依然流行,后渐渐淡出。

遗迹二:服装的基本形制

上衣下裳、上下连属

一切皆流变,基础是形制。人体的构造限制了服装的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

民国期间由传统上衣演变而来的有襦、袄和内衣,样式均有所变化。民国期间广泛流行的是襦、袄配裙的穿法。

民国期间的内衣是小马甲形制,通常对襟,襟上施数颗纽扣,将胸腰紧裹。

民国初期的裙装受传统女裙影响至深,一是色彩多样,但以红裙为最多见,二是褶以多为贵。对民国女裙改良影响最深的传统裙装是“百褶裙”。

清末民初百褶裙

《中国国家地理》

除了套裤,普通中式长裤在民国时期依然存在,男女均可穿,即可衬在袍衫之内,又可和襦袄相搭配。

最早的连属样式是深衣,后演变为袍。民国时期的袍服是满族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衫,是东汉以后出现的,不用衬里,单层,多做夏服。民国期间,衫的样式已经与袍的样式趋同,只是薄厚的说法不一。

遗迹三:鞋、靴、袜

布鞋,民国期间足服材质以平底圆口布鞋为主,北京俗称“千层底”。富裕人家穿镶嵌云头布鞋,小孩,新娘穿绣花鞋。

民国千层底男布鞋

民国双梁鞋

民国鸳鸯绣花女布鞋

民国蓝帮绣花兔头鞋

木鞋,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齿之履,称为“屐”。清末民初,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以广东潮州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抱木制成,含有清香,可除秽气。

清带齿木屐

民国竹屐

民国绣花木屐

靴子,高筒之履在古代被称为“络權”,以熟皮制作,鞋帮包裹小腿,属于胡服。因为适合行军,民国期间被军服采纳。

民国高筒靴蒙古族

民国索海靴

民国牛皮童靴蒙古族

(以上鞋靴图片,来自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清末民初的袜子,多用粗白布手工制作,富裕人家也有用丝缎。

“民国服装制造业”

进入民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开设洋行,销售西洋服装,这也促进了国内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在民国诞生了中西并举的时装店,还形成了男装部与女装部,服装制造业日趋成熟。

中式服装——“浙慈帮”和“苏广成衣铺”

中国传统服装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官办、女红、裁缝这三种方式将服装款式沿袭下来。发展至民国时期,开始有了帮派之分。

以浙江宁波慈溪裁缝为主的“浙慈帮”,他们选择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作为发展地,精于制作中式礼服和常服、公服和私服。

在上海,“苏广成衣铺”最为有名。“苏”为苏州,以精工细作出名,擅长镶、嵌、绲、盘纽等活计。而“广”为广州,服装制造业早在明、清两代就闻名于江南。

“红帮裁缝”“鸿翔时装公司”“云裳”

西洋服装的高级成衣店

传统的制造业需要改良,能制作西式服装的裁缝在民国期间首次亮相。

红帮裁鏠的创始人是张尚义,早在乾隆年间,他因海难流落于日本横滨,利用缝补西服的机会,将西装拆开,将每一片画样存档。

正是凭着这样的“逆向工程”(泛指将成品拆开测绘零件,然后仿制组装的过程),中国人开始掌握西式裁剪这一当时的高新技术,并争得了大批西方客户。

1917年,上海静安寺路张家花园附近,上海的金鸿翔、金仪翔兄弟率先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静安寺附近)开设鸿翔时装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以“时装”命名的服装公司。

云裳是中国第一家高级成衣店

“云裳”的创办人是诗人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和另一位上海滩名媛唐瑛,店的名字则从“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取“云裳”二字。“云裳”于1927年一开张,就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其设计风格新潮时尚,成为浪漫情怀和理想化信念的化身,着重追求衣着品位与格调。

“服装改革的先声——剪发与放足”

民国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反满的民族革命为号召的,因而男性剪发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西风东渐的女权运动波及所至,女性剪发、烫发风潮一度席卷民国。

来自于巴黎设计师创造的男孩风貌(boyishlook)的“伊顿短发(EtonCrop)”,这是英国贵族学院(EtonCollege)的学生惯常蓄留的一种发型。

这款发型即我们后来说的波波头,民国时称为泡泡头。它的流行是来自于美国女影星露易丝・布鲁克丝(LouiseBrooks)的发型。她在默片中充满灵气,因而她的代表发式被少女们争相效仿。

当传统女性突破了剪发的禁忌,原来仅仅局限于传统发髻的创造力重新在新的审美标准下再次“激活”,一时之间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发型,烫发就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随着放足的普及,传统的足服也受到了冲击。随着西式足服的流入,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女性的选择面更为宽阔,但总体来说民国期间女性以穿着皮鞋为时尚,无论穿着中式服装还是西式服装,一律穿皮鞋。

这时女性流行穿着的是高跟鞋,现代高跟鞋历史不过二百多年,传入中国时样式已经基本定型。

20世纪20年代的高跟鞋大都比较小巧玲珑,鞋跟也不是很高,一般为一寸到二寸之间。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流行的高跟鞋已经和世界接轨,与当时欧美的时尚款式没什么两样。穿高跟鞋的人多了起来,鞋跟开始变高,穿“扫地旗袍”(旗袍为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的时髦女子,高跟鞋的鞋跟足有三寸,款式也千姿百态。

“婚礼礼服”

这时婚嫁服装的变化主要在于传统的简化和新式婚礼的推行。这里重要的转型在于西方社会婚姻观念的引入致使西式婚服的盛行。

民国初年,社会上出现了“文明婚”或“自由婚”的说法,它的主旨在于倡导自由恋爱,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婚嫁不拘六礼,在形式上主要以登报征婚、结婚告示、聘请证婚人等为主。

民国时期的婚礼

婚嫁服装初期以中西合璧为主,一般新郎身着长袍(衫)马褂,新娘则穿西式婚纱。新郎若是西装革履,新娘就是上袄下裙。

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娘穿西式礼服、新郎穿西装革履结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对于传统嘉礼服装的重大变革,西式婚纱的白色不同于中国传统婚服的红色,传统婚礼中的头顶红盖头也由头披白纱所取代。

“坚守阵地的长衫”

穿长衫的梁实秋和穿倒大袖的妻子程季淑

长袍(衫)褂裤是中国传统服装满汉融合的产物,一直活跃于民国年间,顽强地坚宇着中式服装的阵地,它是深远、悠久的东方内涵凝练的服裝样式,代表的是中国人集体的身份认同与美学观念。

由于长袍(衫)褂裤更符合中国人的穿着习惯,被林语堂先生誉为“将一切重量载于肩上令衣服自然下垂的中服是唯一合理的人类服装。”

长袍(衫)褂裤常常在政界中作为礼服。在知识界更是深受欢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穿着的经典服装。

“传统女装的改良一一衣裳连属”

上下连体的服装样式是中国古代服装的主流。从最早汉族的深衣到满族的袍都是这种形式的派生。民国期间女性普遍穿着的衣裳连属就是旗袍。

旗袍原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民族服装,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普遍采用。后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并有长、短袖之分。

变化一:旗袍汉化变窄

到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北京城内穿旗袍梳旗头的现象已经基本不见。

后来在男女平权的呼声下,产生了类似于改良男服长袍(衫)的H形合体廓形。其实,合体的廓形是这一时期男女服装发展的主题,这是因为由于社会体制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服装配合身体行动,便于行走,所以自1907年开始,基本廓形起着变化,线条收窄很多,而且比较挺直。

变化二:“马甲”旗袍的出现

不久以后出现了“马甲”旗袍,成功地将满族的旧式旗袍进行了汉化,为其日后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进行了铺垫。

左:清末大襟褂襕标本

右:民国初年汉制大襟长马甲标本(1916年)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马甲旗袍的曲线感相对以前宽大的旧式旗袍要纤秀,但不是过分突出,四周常有滚边的处理,体现出窈窕而含蓄的美,在合体的基础上,有节制地体现出女性的身材。

马甲旗袍上下一体的设计・既有“明代”比甲的意象,又融合了满族袍服的细节,内长外短与外短内长的置换,使满汉女装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后在马甲旗袍的款式中得到了融合与统一。

变化四:典型H形

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与西式女装的发展趋势互为映照,相互促进,共同孕育了具有典型H形的20世纪20年代女性服装风貌。

这个时期的女装风格被“迪考艺术”(ArtDeco,又称装饰艺术)所影响。此种女性服装的风格被称为“女男孩”(boyishlook)。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西方女性地位得以改善,她们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开始在服装上追求中性化的风格,服装造型上体现出直线和对称的特点,多以没有腰身的H形宽松结构为主,并受东方艺术的影响,颠覆了一直流行于其间的“吉普森”女郎的形象,装饰不再繁杂,这与此时的旗袍不强调腰线的直腰直线式外轮廓造型十分相似。

变化四:S型旗袍由平面向立体的华丽转身

伴随着服装技术的成熟和审美风尚的西化,旗袍发展博采西满、汉服之所长,完成了S形中国旗袍由平面造型向立体造型的华丽转身。这次廓形的变革主要归因于西方女装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崇尚流线形的时代。流线形(streamlining)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装饰艺术”从汽车设计上演变而来的,使流线形风格得到强调。在此期间,所有的设计都纷纷采用流线形设计,服装也不例外,维奥尼首创的斜裁法就是流线形的最高技术体现。

斜裁大师MadeleineVionnet的作品

Madeleine Vionnet

斜裁打破了传统制衣以经纬纱线为坐标的方式,以斜纱为垂直纱向,因为斜纱具有延长性,所以能够更好地贴合人体曲线。旗袍在此时也向流线形靠拢,它将旧的不合理的结构改掉,采用了西式服装胸省和腰省的设计理念,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使袍身更为适体和实用,被称为“改良旗袍”。

“衣袖翩翩”

袖型是服装款式的主要部分之一,分为连肩袖与外绱袖两种形式。中国传统旗袍是连肩袖设计,袖底缝与衣身侧缝连接而成,肩与袖为一条水平线,没有破缝处理,分为略紧和略宽的两种袖口样式。

满族马蹄袖

满族入关前的旗袍,最明显的特征是马蹄袖,也称箭袖。这是接于袖端末的一种功能设计,它可以向上翻着,类似于衬衫“袖克夫”;也可以向下覆盖于手面,取得保暖的效果,是清代贵族女性旗袍中的“礼服”。

清末民初的旗袍受到了汉族女装宽博的影响旗袍的袖子变得宽肥,并且镶接多层不同颜色的衬袖,出现了大挽袖、套花袖等款式。

最具民国时代特征的“倒大袖”

而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倒大袖”成为了满、汉女装的共同追求,它是这个时期女装的鲜明特色。

“倒大袖”的样式为:袖长在肘部上下,袖口宽大,一般为7寸左右,又称为“喇叭袖”。宽大的袖口可将手臂的下半部露出,这可以称为是女装由传统“遮盖”到近代“显露”的端倪。

这期间“倒大袖”的旗袍,单单只使用简单的装饰手法,具有鲜明的“文明新装”的特色,同时受到了西方服装艺术的影响,袖口出现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蕾丝的花边。

“外绱袖”(又称“装袖”)

直到20世纪30年代,旗袍首次出现了“外绱袖”(又称“装袖”)。

所谓外绱袖,就是将衣身和袖子作为两个部分进行分别处理,在设计好衣身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立体的袖窿状态。

“旗袍的旋律”

下摆线是服装长短位置的界定线,对于服装与人体比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下摆的纬度与形态也对人体活动的幅度构成制约旗袍的下摆一直没有停止变化。

1940年1月15日良友旗袍的旋律

如包铭新在《中国旗袍》中所言:“盘恒起伏于女子膝部与足部之间的那根旗袍高度线,配成音乐上一条最优美的旋律。”

传统的满族旗袍衣长至脚踝,民国初年,旧式满族旗袍袍身长度剪短至膝与脚踝之间,衩位的高度沿袭旧制。

20世纪20年代末,受到西方服装的影响,摆线提高到膝盖上下,这是人体迈步时交又位置的最小围度,所以开衩可以较低。

自1932年起旗袍开始不断加长,到1934年前后,旗袍长得能盖住脚面,如果不穿高跟鞋,走起路来就扫地了。

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的开衩也越来越高,到1934年前后几乎开到了臀部。整件旗袍紧紧裹着身体,充分展现了女子的曲线美。伴随着旗袍合体程度的加强,开衩自然会不断提高,以满足走路、坐姿的需要。

“时尚之都——上海”

“流行的衣服永远比人们能穿破的衣服要多。”

该时期的巴黎已经成为欧洲女装潮流的中心,完成了从设计制作到宣传的一体化。在刚刚萌发女性时装趋势的民国,自然会受到业已成熟的时尚潮流的影响。

由于铁路、海上交通的便利,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到上海。中国各地大多是效仿上海。上海的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只要式样新颖,都足以影响全国。

处于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服裝样式话语权的掌控者,她们不是服装设计师,却就地取材地创新引用和改良了中西服装,谱写了中国服装转型期女性特有的风貌。

她们一改传统,以身份界定服装美的标准:女子学堂知识女性的清雅;电影女星的绝代风华;名门闺秀的仪态万方。

吴昊在《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一书中讲到:“女学生的组织成分颇为复杂。有留学归国者,带来东、西洋女子的衣着特色,有少奶奶不甘家中寂寞者,进学堂读书消遣时间。

她们广为流行的是东洋发式和西式围巾,爱着西式皮鞋,至于金丝眼镜、手表、怀表、洋伞、手提包等,式式具备。她们衣着虽不及青楼女子奢侈,但另有艳丽处。”

《良友》画报1928年第30期

复旦大学预科女生合影

文明新装

然而,当中国思想界发生转型的时候,“新文化”使女学生们成为“文明新装”服装风格的缔造者。

上衣取自中国传统的衫、袄样式,去掉了繁缛的镶滚装饰,领口、袖口用单色包边;以面料本身的质感取代了刺绣纹样的装饰;下裳取自中国的百褶裙,去掉了马面,用西方的裁剪方式改良了中式裙,随着时代的变迁,裙摆有高低变化;裙型也细分为斜裙、百褶裙;足服有采用西式皮鞋和中式布鞋两种;昔日繁多的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首饰一概不用。

整体呈现出朴素、淡雅的风貌,代表了民国青年知识女性独特的风雅,在跌宕的乱世中呈现的一缕清新,成为战乱中的人们所向往的女性形象

时髦的月份牌女郎

这时期常常出现以美女时装作为主题的产品海报宣传,报刊杂志也常以此类主题作为封面,而服装专栏更是这时期报道的重点。

代表之一就是月份牌上的新女性。月份牌最初是英美烟草公司用来宣传产品的广告画,以美女和时装为主题促销产品,常用铜版纸胶版彩色精印并配有月份节气附带商品赠送顾客。

后来,画中的女性形象成为民国女性风尚理想的代言人,以“甜、糯、嗲、嫩”为其主要特征,对于服装的流行导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土时装偶像的诞生

伴随着电影的问世,演员造型的唯美使她们成为了时代理想形象的化身,而她们的服装则成为了民众参照的摹本。

同期的西方影星时装照源源不断涌进国内,国内女星也对风尚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在荧屏上通过肢体的演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时装偶像”。

民国时期电影明星黄柳霜

随着服装交流的日益密切,民国服装以独立的形式影响着近代服装的发展走向,它以独特的形式融入到世界服装潮流之中。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