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动态丨陆游食苦笋,悟出培养人才的关键,写下一首见解独到的七律

来源:刘玲子candy 时间:2023-02-09 12:12:04

写在前面:


(资料图)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学问也是如此,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纸上谈兵终是空,实践出真知,唯有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是真正的学问。

在培养人才这件事上,陆游善于引导和教育,比如教子学诗,他诗曰:“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而且,他善于思考,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总结出人才养成的因素,《苦笋》即是这样一首颇有见解的佳作,值得一读。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宋 陆游《苦笋》

简译 :

盛满野菜的餐盘忽然让人眼前一亮,盘中那对洁白如玉的苦笋,就像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

我们都知道,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品性是由内在的素质决定的,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就如唐太宗见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倒觉妩媚可爱,告诫孩子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亘古以来,但凡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受历练。

赏析 :

这是一首具有独到见解的七律,从苦笋具有“ 耿介 ”和“ 苦节 ”的美好品性,联想到唐太宗对魏征直谏的接纳,从而悟出人才养成的关键。

“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首联开宗明义,直接引出苦笋,本是粗疏淡饭,只因有了玉笋的出现,就令人眼前一亮,为之心动,有所思有所想。

“ 藜 ”和“ 藿 ”均是一种野菜的名字,有药用价值,泛指粗劣的饭菜,“ 骈头脱襁 ”写苦笋彼时的状态,盘中这对洁白如玉的苦笋,就如刚刚打开襁褓的婴儿一般,令人欢喜。

“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颔联接首联,将苦笋拟人化,直接赞美它美好的品性,从而开启颈联的联想。

“ 耿介 ”是苦笋的本性,喻刚正不阿,清廉自守,“ 性别 ”即本性,“ 苦节 ”原指俭约过甚,后喻坚守节操,忠贞不渝,它是与生俱来的。

“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颈联承颔联,首句用典,由苦笋联想到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和虚心纳谏的唐太宗,从而对孩子加以告诫。

魏征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后升为宰相,此人相貌一般,但是有胆识和谋略,忠心耿耿,敢于直言进谏,即便是触怒唐太宗也毫不畏惧。

“ 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魏征是诤谏如流的谏臣,其言并不中听,甚至令人难以接受,像苦笋似的,苦哈哈的,唐太宗有时也会怕他。

但是,对于他的耿直和倔强,唐太宗还是极为赏识,别人说魏征言行无理,他却为其分辨说:“ 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耳。 ”

魏征的 “殊” 是刚正不阿和清廉自持,一如苦笋本身的“ 耿介 ”和自带的“ 苦节 ”,和唐玄宗赞美魏征“ 妩媚 ”是一样的,都是受人赏识之处。

所以,诗人告诫孩子们爱护苦笋,不要将其拔尽,并学习苦笋的美好品性,使自己成为如魏征那样受人尊敬的有用之才。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尾联总结全文,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指出人才的养成既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要经得起风雨的磨砺。

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就如魏征的“ 犯颜直谏 ”一样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唐太宗心胸宽广,给予魏征直抒胸臆的空间,不仅成就了“ 贞观之治 ”,也令魏征人尽其才青史留名。

梅花香自苦寒来,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不经风雨哪会见彩虹,有施展的舞台,还要经得起历练,才会成才,这就是诗人食苦笋悟出的道理。

写在后面 :

“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莫欺少年穷,待到长竿削玉,定会长成一片郁郁苍苍的丛林。

“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才。 ”,笋壳落掉后,新竹飞长,所以,这些新笋都是奇伟之才。

“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厚积薄发,只要给予它们生长的空间,它们就会报以凌云之志。

“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竹笋生单自带苦节,陆游和以上咏竹笋的诗人一样,也是对其分外珍爱。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所以,他亦如养竹一般教诲儿子,并提出人才养成的关键,的确是一首值得世人借鉴的好诗。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