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何绍基71岁时临《隶书淮源庙碑》,遗貌取神,不斤斤于形似,透过碑刻攫取汉隶的奕奕神采。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学者、书法家。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何绍基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碑版而自成一家,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擅,造诣精深。
据何绍基孙何维朴记录,何绍基自六十岁后自立课程专习隶书,临习汉碑最为精勤,何绍基自称“东京石墨皆我师”。遗存至今的何绍基隶书临本有多种,以《张迁碑》临本流传最广。
是件隶书四屏即是何绍基七十一岁时节临《淮源庙碑》。此碑刊刻于东汉桓帝延熹六年(163)正月,立于南阳桐柏淮源庙。原碑风蚀严重,字迹漫漶不清,元至正四年(1344)二月,吴炳据原碑重书,具体见于清代孙星衍《寰宇访碑录》、毕沅《中州金石记》。何绍基所据拓本,便是元人吴炳重刻本。
何绍基临习汉碑,注重遗貌取神,不斤斤于形似,注重透过碑刻攫取汉人隶书的奕奕神采。这件隶书通篇体势严整,雄浑古朴。和拓本对照,明显多了几分道州风味。字形取纵势,一反原碑方偏体势。布局疏朗开阔,气脉贯通。结字上,略微呈摇摆状,化解了原碑平正呆板的匠气,通篇给人以协调活泼的美感。在用笔方面,中锋用笔,逆入平出。横划多左高右低,竖划取弯势,撇捺左右张开,从中可以一窥他的回腕执笔法。他在跋《张黑女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回腕法写字来十分吃力,但这种执笔法能保持逆锋顶纸,裹锋运行,避免直率流滑,很好的表现了碑刻拓片的金石气。何氏晚年研习隶书精勤,是件四屏当是其晚年佳作,再三观摩,味之不尽,诚为藏家雅玩!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